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欧冠

怎么可以错过(全军篮球比赛)战斗民族篮球,我军体育史上一段独特的记忆:“战斗篮球队”光明网2023-11-29 09:36光明网2023-11-29 09:36,

2023-11-30 浏览:101

顾克鹏
在我军体育史上,“战斗篮球队”是一段独特的记忆。当年,“战斗篮球队”通过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不仅强健军民体魄,还带动了根据地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凝聚兵心士气、团结民众的积极作用。
——编者
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建设中,体育工作一直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由贺龙率领的八路军第120师在晋西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打仗、生产之余,还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其中便以“战斗篮球队”最为著名。
八路军第120师“战斗篮球队”,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著名球队,而且在我国红色体育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向来重视体育锻炼。1937年8月6日,他在《新中华报》上号召部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练好身体,提高战斗力,更好地打日本。”
同年岁末,一批革命青年加入第120师。年轻人空闲时间喜欢在县城里的小操场上打篮球。贺龙看见后,称这是好事,并决定在师机关成立篮球队。
1938年初,八路军第120师“战斗篮球队”正式成立。名字是贺龙提议的,旨在保持“战斗队”的传统,也极好地诠释了“体育为抗战服务”的思想。他说:“八路军嘛,还是要战斗,我们师有战斗报社、战斗剧社,球队也叫战斗队吧。”
“战斗篮球队”的队员,大部分是八路军第120师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干部和战士。其中,有科长、政治协理员、秘书、参谋,也有卫生员和警卫员等。
球队成立后,贺龙积极引进篮球方面的人才,引入从抗大调入第120师工作的张联华、陈梦还;在冀中巩固抗日根据地时,贺龙又发掘了曾参加过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中国篮球队队员刘卓甫。刘卓甫加入“战斗篮球队”之后任队长,大大提高了球队的战斗力。
王廷弼曾是山西大学篮球队队长,先后4次代表山西参加全国性运动会。他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贺龙慧眼识英才,邀请加入第120师,并进入“战斗篮球队”。
1940年元旦,抗大篮球队与第120师“战斗篮球队”进行了一场比赛。抗大篮球队获胜,主力球员黄烈球技出众,作风勇猛顽强。贺龙看中了黄烈,点名向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提出,留黄烈在第120师工作。不久,黄烈来到第120师,被任命为师政治部宣传部体育干事。
贺龙还专门请来两位苏联朋友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义务教练。他们的严格要求和认真态度,使“战斗篮球队”在那段时间又有了不小的进步。
“战斗篮球队”的队员,先后有戴金川、董济民、武选生、栗树彬、张之槐、张联华、黄烈、江含、王廷弼、刘卓甫、李侃、陈梦还、张非垢、刘凯、单尔谷、田仁民、邢亮、陈沫等30多人。
在当时根据地的军民中,广泛流行着一个说法——贺龙的部队有“三好”:仗打得好,戏演得好,球打得好。
“战斗篮球队”在建队之初,除了重视提升球技之外,也非常重视思想建设工作。
贺龙经常教导运动员说:运动员首先要思想健全,不仅要打好球,而且要学习好,工作好,打仗勇敢,能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革命战士。他强调,球队在比赛中要有坚强的信心,要英勇顽强、不怕强队;同时又应很好地研究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这种顽强拼搏、敢打敢拼、戒骄戒躁、谦逊上进的精神,不断促进“战斗篮球队”队员的水平和技能的提升与进步。
“战斗篮球队”诞生的晋绥抗日根据地物质条件并不富足,加之处于全面抗战期间,日军对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洗劫,根据地的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战斗篮球队”一直秉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原则,在工作、生产之余,在山峦纵横的地带开辟篮球场,积极进行训练。
当时,篮球架和篮球筐是自造的;球不好买,一个球补了又补;打球时队员们连布草鞋也舍不得穿,经常光着脚打,甚至上身也经常光着……天寒地冻,他们先穿棉衣打,打得额头直冒热气,就脱掉棉衣;因为缺衬衫,队员们就赤裸着上身,跑来跑去,寒风吹来一点不在乎。
“战斗篮球队”的生活很艰苦,却从来没有要求特殊的待遇。在战斗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们吃过树叶、野菜和黑豆。他们虽然因为粮食不够,经常吃不饱,但也照样参加比赛。
当时被服供应困难,“战斗篮球队”保持节约的好传统,经常是自己动手做布背心当做球衣。
1942年,球队赴延安参加“九一”运动会。他们从山西出发,赴延安参赛,连续行军6天,每天步行60至90里。球队中间经过米脂和绥德,一到宿营地就为部队进行表演比赛,第二天又继续行军。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球队到达延安后,并没有住招待所,而是在一个小学校的课堂里打地铺睡觉。因为没带炊事员,在参加比赛和裁判工作之余,大家还要轮流采买、煮饭。由于他们过惯了艰苦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胜利地完成了紧张的比赛和工作任务。
“战斗篮球队”正是在这样艰苦困难的战地生活中逐渐成长,并成为抗日根据地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战斗篮球队”的一大作用是通过进行交流比赛,团结广大军民,宣传抗战的意义。
“战斗篮球队”在当时解放区的体育竞赛中,成绩是很突出的。
1940年9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调往东北工作的一部分干部(东北干部工作队,简称“东干队”)途经山西兴县第120师驻地,要同“战斗篮球队”进行比赛。第一场比赛中,“战斗篮球队”很好地执行了赛前准备会制订的快攻战术;第二场比赛,“东干队”将防守压缩,重点防守张之槐,但“战斗篮球队”立即改变战术。最终,“战斗篮球队”两场均取得胜利,极大提升了球队的士气。
1941年夏天,“战斗篮球队”到达延安,他们先后同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八路军留守兵团、边区保安司令部、青年联合会、八路军总部、中央军委直属机关等单位进行了比赛,逢战皆捷。在和军委机关比赛时,朱德同志亲自上场为双方开球。
“战斗篮球队”在延安的最后一场比赛,是和“延安代表队”(即各界高手联队)交手,吸引了朱德、李富春、陈云等领导前来观看。“战斗篮球队”再次取得了胜利。此后,“战斗篮球队”声名大噪,震动了延安各界。朱德总司令看完他们的比赛后,亲自接见了球队领队和全体队员,并将题为“球场健儿,沙场勇士”的锦旗赠予“战斗篮球队”。
后来,战场形势的紧张使得篮球队的队员都忙于战事,无暇训练和比赛,“战斗篮球队”随之也成为历史,但队伍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在“战斗篮球队”的带动下,根据地的战士、民兵、群众都参与到篮球运动中。篮球的种子,也由此更加广泛地播撒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篮球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八一男篮的官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代表军队、国家征战国内外赛场,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体育人才,极大鼓舞了全军将士的士气,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众多荣誉。
与此同时,篮球作为军营中非常普及的体育项目,也在无数官兵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