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意甲

一看就会(14岁的篮球女孩怎么样)14岁的篮球女孩能打吗,14岁的他,成绩很优秀,篮球场上威风八面,为何却十分幼稚?,

2023-12-27 浏览:97

原标题:14岁的他,成绩很优秀,篮球场上威风八面,为何却十分幼稚?

孩子的成长,是日常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的事,原本不需要提醒和强调,但是,当下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成长空间被学习、考试等人为因素限制,使得孩子的成长成了需要家长帮助的事。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他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都挺正常,行为表现却这么幼稚,是不是患有心理疾病?

小戴今年14岁,上初二,身高已长到1.82米,在篮球场上威风八面,惹人注目,学习上也是班里的佼佼者,重要考试没有出过年级前50名,但他的妈妈郭女士却骄傲不起来。

“个子高、学习好都是外在表现,其实这孩子十分幼稚,像个小宝宝。”郭女士向我抱怨,“他这个年龄的男孩,看电影、电视都看恐怖片、警匪片,性格文静的至少也看校园题材的,他倒好,仍痴迷动画片,还一边看一边大呼小叫,很入戏的样子。”

如果小戴仅仅是欣赏品味幼稚倒也罢了,一天下午的惊险一幕着实让郭女士后怕。

那天下午,郭女士开车去学校接小戴放学,远远看到小戴出现在校门口,正与一个陌生男子有说有笑地走向一辆黑色轿车。见陌生男子拉开车门请小戴上车,郭女士连忙呼喊小戴的名字,让小戴过来说话。小戴跑过来说,他正在学雷锋做好事,对方想去青少年宫,不认路,请他上车当向导。

郭女士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让小戴上她的车。

小戴不答应,说帮人帮到底,不能答应了再反悔。可是他一回头,那辆黑色轿车已不见踪影,只好不情愿地上了妈妈的车,嘴里嘟哝着:“妈妈,你为什么总把人往坏处想呢?”说着说着就神志不清了,头一歪,靠在车窗上不省人事。郭女士慌了神儿,马上送小戴去医院。

在医院,医生告诉郭女士,小戴的血液里检测出了麻醉药的成分,好在浓度不高。半小时后,小戴苏醒,迷迷糊糊地告诉妈妈,在校门口,他喝了两口陌生男子给的冰镇饮料。

“您看,这孩子幼稚得多么可怕。”讲完故事,郭女士心有余悸,“他也不想想,现在手机导航这么方便,谁还会请一名中学生做向导?对方绑架他的意图不详,但肯定用心险恶,如果不是被我碰见,后果不堪设想。我现在很担心,他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都挺正常,行为表现却这么幼稚,是不是患有心理疾病?”

通过观察、交谈和心理量表测试,我诊断小戴的问题是心理发育迟缓导致的认知水平偏低和社会化程度滞后。

不希望孩子长大是许多家长的集体潜意识,与望子成龙的集体显意识形成尖锐的矛盾,而孩子在这种不明确的、左右摇摆的家庭意识中长大,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

“心理发育迟缓?”郭女士大惑不解,“这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我先问您几个问题吧。”我想,与其用她不熟悉的专业术语来解释,不如通过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来启发她,同时我也能收集更多信息,“小戴在家做家务吗?内衣、袜子自己洗吗?出门旅行时自己背包吗?平时文具和课外读物是自己买吗?您和丈夫进他的房间之前敲门吗?他的抽屉上锁吗?他和小伙伴们接触多吗?除了您和丈夫,他还接触过其他成年人吗?”

我每问一个问题,郭女士就摇两下头,我的问题像连珠炮,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您看,”我笑着总结,“您把儿子当小宝宝养,他当然就是小宝宝。”

郭女士苦笑:“我对小戴确实有点溺爱,但我真的希望他快快长大啊!”

我告诉她,众所周知,家长都望子成龙,期盼孩子快快长大,成家立业,独立生活,但鲜为人知的是,几乎所有家长都在潜意识里不希望孩子成长,因为孩子长大了就要与家长分离,而分离对家长来说是一种痛苦。

我说:“中国家长是世界上最心疼孩子的家长,愿意为孩子做一切事情,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物质上无条件满足,甚至孩子大学毕业了可以啃老,赖在家里当‘全职儿女’,找对象谈恋爱还得靠家长张罗。”

郭女士辩解:“孩子缺乏独立意识,我也操心啊!”

我说:“那么,您操心的是孩子的前途还是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

郭女士愣了一下,坦白地说:“我没有想过人格健全的问题。我是不是做妈妈很不靠谱啊?”

“能发现孩子有问题,并且主动来寻求帮助,您已经是相当理智的妈妈。”我安慰道,“不希望孩子长大是许多家长的集体潜意识,与望子成龙的集体显意识形成尖锐的矛盾,而孩子在这种不明确的、左右摇摆的家庭意识中长大,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

郭女士若有所思:“那么,小戴现在心理发育迟缓,对未来人生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告诉她,孩子在成长阶段的心理发育迟缓,对未来人生有深远的影响。我举了三个真实的例子:

一位28岁的工科硕士来找我咨询,说自己没有长大的感觉,总觉得自己是一名学生、一个小男孩。他在研究所工作,收入很高,正在恋爱,但他很痛苦,因为女朋友和他在一起找不到感觉。他思考了很久,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幼稚地问我,能不能帮他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个婚龄两年的女士跑来问我,为什么她总觉得自己没有结婚?为什么她对周末回妈妈家吃饭那么渴望?

还有一位妈妈,儿子都两岁了,她还没有找到做妈妈的感觉。晚上被孩子吵醒时,她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孩子哪儿来的?

他们都是心理发育迟缓的患者,没有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换言之,他们小时候没有学好成长这门课,欠了很多债,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候。要知道,还债比欠债痛苦。

郭女士紧张起来:“快告诉我,怎么还债?”

我说:“就是补课呀,像孩子参加补习班、请家教那样,用自然的方式适时地提醒他成长。”

仪式感有多重要,想想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就明白了

孩子的成长,是日常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的事,原本不需要提醒和强调,但是,当下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成长空间被学习、考试等人为因素限制,使得孩子的成长成了需要家长帮助的事。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问郭女士:“您给小戴过生日吗?”

郭女士笑了:“当然过,怎么能不过呢,现在谁家的孩子不过生日啊?蛋糕店就指着这个赚钱呢!”

我问:“都怎么过呢?”

郭女士扳着手指,如数家珍:“点蜡烛、唱《生日快乐》歌、许愿、吹蜡烛、分蛋糕、吃蛋糕、拆礼物……无非是这套程序,哄孩子开心罢了。”

“这生日过得太敷衍了。”我笑道,“生日,是孩子的成长纪念日,主题应该是成长,祝贺成长并提醒成长,而不是找个机会大吃一顿。”

郭女士皱眉:“怎么提醒成长?”

我说:“比如送礼物吧,不能总是送玩具,10岁的男孩不妨给他一套修理工具,提醒他以后要干点体力活儿,修修门锁、自行车什么的;孩子12岁生日时,不妨送他一双户外鞋,告诉他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有独自走天涯的胆量和体魄。”

郭女士对此很感兴趣,眼睛开始放光:“还有什么?多说些,我回家照方抓药。”

我告诉她,除了生日,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比如孩子新学期开学、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毕业,家长都不妨举行一个家庭仪式,强调孩子长大了,身份不同了,责任也不同了。别以为仪式都是繁文缛节,事实上,孩子的成长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有多重要,想想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就明白了。”我说,“每年365天,同样的五星红旗、同样的程序,每天都让观看者激动不已,为什么?因为庄严的升旗仪式、雄壮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人们血脉里的自尊感和自豪感,以及内心最基本的安全感。”

郭女士问:“小戴心理发育迟缓,跟生活中缺乏仪式感有很大关系吧?”

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着讲刚才那三个故事:

那位总觉得自己是学生的工科硕士,接受催眠治疗时透露,机缘巧合,当年因为生病,他居然连续错过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毕业典礼,没照过一次毕业合影。

那位婚龄两年却总感觉自己没结婚的女士,内心的纠结是没有举办婚礼,没有拍过婚纱照。

找不到做妈妈感觉的那位女士,对当年生儿子时被慢待耿耿于怀:婆婆没有按当地风俗给她一个红包,没有煮一大锅鸡蛋,再染上红颜色分送给亲友。

郭女士大惊:“他们也太矫情了吧!”

我说:“生活中的仪式感是否重要,要看当事者是否重视,如果当事者潜意识里非常重视,那么仪式感就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显示,未成年人往往对仪式感格外重视,所以,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借用仪式感,助力孩子成长。”

我告诉郭女士,生活中,所有节日都是举行仪式的日子,都对孩子有特别的教育意义。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可以让孩子感受亲情;清明节、先人周年祭奠是纪念先辈的节日,让孩子懂得血脉传承的重要性;毕业典礼是告别仪式,让孩子感受友谊的珍贵,学会承受分离的痛苦……稍稍思考,不难找到针对孩子的主题,而这些主题都与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密切的关系。

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家长应该安慰孩子,和孩子一起查找原因,并把错题抄在错题本上;当孩子犯了错,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道歉。这些仪式可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

生活中不起眼的事对孩子来说也有仪式的价值。比如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刷碗、浇花、洗自己的内衣、收拾自己的房间,这是关于责任的仪式;给孩子单独的房间,家长进孩子的房间要敲门,孩子进家长的房间也要敲门,这是关于尊重的仪式……

咨询结束时,郭女士感叹:“没想到,我错过了太多重要而美好的仪式!以后,我一定会用心做妈妈,不露声色地给小戴补上心理成长这一课,同时让家庭生活多一些乐趣!”

END

作者:晓林

编辑:陈彤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